研究|诗中美器,酒中盛唐,唐诗中的酒器你见过几种?

北京茅台文化研究会   2023-07-29 09:11:04

暑期档国漫大片《长安三万里》在壮美唐风中展现“诗意中国”,引发了全民读唐诗的热潮。 《长安三万里》剧照 唐代诗人多,酒徒众,名酒繁。翻开《全唐诗》,“酒香扑鼻”,四万余首诗中,带酒字的记录为5498条。不仅有酒礼、酒令、酒情、酒德的讲究,也有酒中意趣、酒后盎然的情绪表达,还描写了形状多样、纹饰独特的精美酒器。 影片中,仕途鼎盛时的李白在曲江酒楼饮酒作诗,用的酒杯与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如出一辙。 《长安三万里》剧照

唐诗中谈及的酒器材质丰富,既有金、银、铜等金属器,也有玉、玛瑙、水晶等宝石器,还有白瓷、素瓷、彩瓷等陶瓷器,甚至有藤、贝壳等天然材料制作的酒器。同时,因为盛唐与西域各国的交流日益加强,也有许多异乡情调的酒器出现,如角觥、花瓣形杯等。

本文从唐诗中掇拾几款唐代酒器,大略介绍,以冀对于酒文化爱好者有些参考。

杯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全唐诗》带杯的词条共1532条,是唐诗中提及最多的酒具。杯的容量有大有小,杯身亦有深有浅,杯形有圆形、方形、多边形等。不同的酒杯都有各自特点,能够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玉馔天厨送,金杯御酒倾。——《送郭仆射节制剑南》唐·岑参

唐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高5.4厘米 口径9.2厘米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此杯口呈八曲葵花形,杯腹上部以柳叶条作界栏分为八瓣,下杯底焊接八棱形圈足,环柄仅能容一手指。外壁錾刻有四幅仕女游乐图,或悠闲漫步,或回首交谈,或演奏乐器,或观童扑蝶。 这种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游乐、嬉戏场景的酒器纹样,一方面再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反映出唐代金银器追求幸福喜庆的世俗文化特点。

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古风·其四十一》唐·李白

唐青玉云纹单把杯故宫博物院藏高5.7厘米 宽19.9厘米

此杯青白玉质,杯外壁广饰高浮雕卷云纹,单耳卷云纹为装饰,云纹的雕琢形式优美,线条流畅,仿佛连玉杯同为一团云朵,纹饰精美如行云流水。 唐代玉杯承上启下,既有前朝旧风貌,又表现出极强的个性特征。除了器表光素、以形取胜的玉杯,还广泛流行浮雕工艺纹饰展现,极具艺术美感。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曲》唐·王翰

同甘-夜光杯现代工艺品 北京茅台博物馆藏

此杯采用酒泉祁连山之玉琢制而成,纹饰天然,杯薄如纸,内外平滑,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酒器。若杯中盛满美酒,置于月光下,酒液明亮,似有奇异光彩。 西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曾写道:“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这表明夜光杯大约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了。而自王翰《凉州词》后,杯以诗传奇,诗因杯而增辉,成为佳话。 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唐代出现了桌子,于是匠人随之打造了一些适合在桌上使用的盛酒器,唐人称为“偏提”“注子”,其形状似今日之酒壶,有流(嘴),有尾(柄),既能盛酒,又可注酒于杯中。

倾壶真得地,爱日静霜砧。——《江村题壁》唐·李商隐

唐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1968年出土于陕西彬县

此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壶身装饰花纹、花瓣等。壶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时将壶倒置,水从母狮口外流时为盛满。 这件壶属于“耀州窑”的产品。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八大名窑之一,它始于唐,兴于宋,衰落于明,以生产工艺精湛的刻花青瓷驰名中外。

金壶催夜尽,罗袖拂寒轻。——《杂曲歌辞·踏歌词》唐·崔液

唐錾花金执壶咸阳博物院藏高21.3厘米 最大长16.2厘米 宽11.55厘米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医疗器械厂出土

此壶外侧錾刻有菱形图案,柄铆合在壶体上,立流饰有缠枝莲。从颈部至底部分为五区,依次饰有二方连续的蔓草、缠枝莲、鸾鸟、卷花纹,最下方为四方连续的莲瓣图案。 金执壶工艺精湛,制作精美,装饰华丽,充分表现了金银工匠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创造力,也说明了盛唐财源充裕,皇家作坊可以不计时日、工本而创作出最精美的器物。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上元夜六首》唐·崔液

唐舞马街杯纹银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高18.5厘米,口径2.3厘米,1970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

此壶为银制,外形酷似皮囊。银壶的右上端有一圆形壶口,壶口上有金色莲花瓣形的盖子覆盖。紧挨壶口的是弓形细提梁,与壶盖相连。银壶腹部正反两面均有舞马衔杯纹饰,下端为圆形底座。银壶的提梁和身上的所有纹饰都作鎏金处理。

皮囊是辽金游牧民族的典型用具,马祝寿则是唐代宫廷舞经典场景,二者融于一器,充分地证实了唐代各民族的亲密交往,同时也反映了唐代金银细工的高度工艺水平。

樽秦地见碧草楚谣对清樽 酒樽原本是一种古老的盛酒器具,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盛行于汉晋,用途广泛,可温酒、可饮酒。其形主要为桶形,常饰有动物图案,也有些索性直接以动物造型作为樽之形制。

樽酒岂不欢,暮春自有程。——《送令狐岫宰恩阳》唐·韦应物

唐三彩鸳鸯尊河南博物院藏高13.5厘米 长29厘米1974年河南洛阳新安十里铺村唐墓出土

此尊呈卧姿鸳鸯形,背部有椭圆形口,鸳鸯扁嘴长颈,昂首卷尾,两翼覆身,蹼足站在一块方形台板上,通体施黄绿白等彩釉加以装饰,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堪称是一件精妙无双的唐三彩珍品。 三彩器之所以引人瞩目,主要是因其形式多样、色泽艳丽、造型逼真,且包含着时代的神韵,这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唐·李白

唐六曲花卉纹金杯山西省博物院藏通高5.4厘米 口径7.9厘米 底径3.5厘米

诸多唐诗中所称之樽,实为饮酒之杯。此杯呈六瓣花状高足,杯腹有六个纹饰区,錾刻有一些花卉及骑马的人物,值得称赞的是骑马者神态各异,马或跨越或快跑或驻足,令人神往。 这件酒器为我们重现了唐朝的风华,让我们看到了贵族们流光溢彩的生活日常,精美的纹饰不仅生动有趣,还再现了当时社会流行的元素和日常活动,兼具艺术和实用价值。 觥上客终须醉觥杯自乱排 古代文献中提到的觥多为铜质盛酒器,有器身、器盖。而唐诗中的觥现在被认为指“角杯”,古称“来通杯”(希腊语rhyton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多为兽角形,被认为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

吾道岂已矣,为君倾兕觥。——《月下寄徐希仁》唐·卢仝

唐铜鎏金牛首兕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器状如牛角,底部作牛首形,牛角弯转高耸,双目圆瞪,神气十足,做工精细,牛耳卷曲贴服之形态皆刻画入微。 “兕”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形状长得像犀牛,但又并非是犀牛,传说是太上老君的坐骑,具有祈福、祭祀和保护的意义。因此牛首觥在古代社会中被广泛使用。

半展龙须席,轻斟玛瑙杯。——《小园独酌》唐·李商隐

唐镶金牛首玛瑙觥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庄 该觥造型仿自犀角觥,且突破了旧的艺术框架,成功地在角形觥体上雕出了神形俱佳的牛头。牛口鼻部位装有类似笼嘴的金帽,可自由装卸,内部有流,可使杯中液体流出。 角状觥是中西方文化在唐代通过丝绸之路交汇融合以后产生的艺术杰作,在我国酒文化史上也是较为稀少的珍贵酒器,其拥有者的地位一般较高。 觞感此劝一觞愿君覆瓢壶 觞,既有饮酒的意思,也是一种酒具。当觞作为酒具时,提及最多的要数羽觞。羽觞,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唐宋时期,觞已经成为了宴会上不可或缺的器皿,同时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文人雅士以觞为题材的诗词和文章。

细草开金埒,流霞泛羽觞。——《安德山池宴集》唐·李百药

唐鎏金蔓草花鸟纹银羽觞陕西历史博物馆高3.2厘米,长径10.6厘米,短径7.7厘米

此器采用捶揲成型,长方形片状双耳焊接于口沿之下。錾刻纹饰雍容华贵,线条舒畅自然。 羽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盛行于汉代。在全国各地考古中,这种椭圆形带耳的杯子出土很多,因为有耳,考古学界亦称其为“耳杯”。

弦管随宜有,杯觞不道无。——《东城春意》唐·白居易

隋唐玛瑙羽觞陕西省博物馆藏口径11.2-6.8厘米1970年10月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庄

此器呈椭圆形,小平底。酱红色玛瑙,有多种不同颜色且不太规则的瑕斑。雕刻者利用了玛瑙本身颜色不同的自然花纹,琢磨精细,艳丽夺目,是唐代少有的艺术珍品。 在唐代酒器中,羽觞所占比例并不很大。羽觞自东周产生以来,延绵上千年,至唐代便基本走完了其全部旅程,唐代以后罕见羽觞,偶有所出也是后世仿古之作。 《长安三万里》剧照-李白朗诵《将进酒》时,和友人碰杯的酒碗是鸳鸯莲瓣纹金碗,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酒成就诗的鼎盛,诗展现了酒的魅力,它们共同构成了无与伦比的唐朝诗酒文化。而唐诗中提到的那些酒具,作为酒的承载物传世千载,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蕴藏着文化的积淀。

(文物图文资料皆来自网络)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