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输是不行的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光子星球(ID:TMTweb),作者:文烨豪,编辑:吴先之,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相关资料图)
最近一年来,云计算厂商业务调整、人事变动等新闻有如暴风骤雨,一轮轮冲刷着互联网语境——当下的云计算赛道,似乎正处于新老竞争语境交替的节点。
5月17日,腾讯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腾讯第一季度营收1499.9亿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285.4亿元,同比增长10%;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净利润325.4亿元,同比增长27%。
其中,腾讯云所属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487亿元,同比增长14%,企业服务业务营收同比增速转正。只是,除部分云服务销售额增加外,企业服务业务的回升,亦同视频号直播带货交易相关的技术服务费首次创收有关。
另一方面,在腾讯云主动调整的这段时间内,云计算市场格局已发生了显著变化。IDC数据显示,2022年下半年国内公有云市场,昔日稳坐Top2的腾讯云首次跌出前三,成为了过往腰部云厂商竞相争夺的“第四朵云”。
换言之,营收占比仅占个位数的腾讯云,仍然没能走出困顿期。
去肥增瘦,沦为“第四朵云”
腾讯云的滑落,有其战略调整的因素在内。
2022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曾提出,腾讯云将从集成方转向被集成方——“宁要150斤的强壮,也不要200斤的虚胖。”
此举旨在“去肥增瘦”,毕竟在云计算早期,作为总集成商的云厂商往往会通过大额总包项目快速做大营收及市场份额,进而发挥规模效应。可结果是,腾讯最后长了一身肥膘——沦为马化腾口中“名义上的数字好看,但很多都是毛损毛亏的业务”。
基于此,腾讯过去两年间对云计算业务的口径,往往都有改善毛利率一项。而2023年第一季度,腾讯亦称其企业服务业务的毛利率有显著提升。
今年4月,腾讯云副总裁王峰在一次访谈中表示:“过去可能有一些伙伴依赖腾讯的市场开拓进行签单,现在腾讯往后退了一步,我们需要重新搭建一套联合拓展市场的办法。”换言之,习惯于狂奔的腾讯云,这次主动踩下了刹车。
但从第一季度财报来看,腾讯去肥增瘦的效果似乎并未有想象中那般显著。财报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毛利率为34.5%,去年同期则是31.6%。
腾讯云沦为“第四朵云”,不完全是战略层面的“退守”所致,其眼下的境遇,很大程度上也同大本营失速,难寻新增长曲线有关。
一直以来,云计算厂商的生态引力,对拉动泛互联网客户格外有效。比如背靠电商体系的阿里云,在电商、零售行业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腾讯在泛娱乐社交赛道的优势地位,则使腾讯云牢牢圈住了游戏、音视频市场。
只是,作为国内云计算的原生客户,泛互联网市场早已被各云厂商所分食殆尽,不仅无法带来新的增量,还可能在存量竞争格局下,成为新一轮价格战的诱因之一。
近日,阿里云的主动降价引发了行业震荡,亦有其他云厂商打出了性价比的牌。
而就在第一季度财报公布的前一天,腾讯云宣布对多款核心云产品降价,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40%;同日,移动云宣布全线产品降价,最高直降60%。
对此,腾讯高管在电话会议上谈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厂商对服务器与带宽的投入成本会逐渐下降,因此行业降价潮是合理的;降价幅度较大的产品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而非大型企业。
显然,面对滞涨的行业,所有玩家都想以价换量,交更多朋友。在此背景下,想要寻求“高质量增长”的腾讯云,也只能被迫卷入此番苦战。
另一方面,即便腾讯云勉强守住了大本营,但在竞争愈发激烈的政务、产业战场,腾讯云却难求一胜。甚至可以说,这也是腾讯云沦为“第四朵云”的原因之一。
边界的束缚
泛互联网市场收缩所波及的并非只有腾讯云,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云厂商都在被“制裁”的行列。基于此,互联网云厂商近年纷纷走出舒适圈,加码政企市场以攫取增量。
这一阶段,腾讯云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紧跟着行业潮流调整着自身的战略方向。比如去年,各云厂商普遍将政企市场视作了第二增长极,腾讯遂于去年7月调整了组织架构,成立政企业务线,朝着政务、能源、工业等领域挺进。
只是,拓展边界有多艰难,市场就有多残酷。
以G端市场为例,其往往更注重安全性与稳定性,以及云服务商的背景资历,前述互联网云厂商的生态优势难以发挥。因此,当阿里云、腾讯云等互联网云厂商试图切入政企赛道时,根正苗红的运营商云半路杀出,迅速接管了市场。
数据显示,2022年,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三大运营商云营收增长迅猛;华为云、天翼云更是在市场份额层面,实现了对腾讯云的超越。而腾讯云作为运营商云狂奔的“背景板”,想要分得政务市场的蛋糕,难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即便是政务市场,增量终究亦有上限,而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就算是眼下增长迅猛的运营商云,待窗口期过后亦会陷入互联网云厂商当下的瓶颈期。
因此,从长期来看,涵盖各行各业的产业端,或许更能为云厂商提供持久的增量。在此方面,腾讯薄弱的实体基因,使腾讯云很难在产业端讲述动听的故事。
以汽车云领域为例,相较于百度、阿里、华为等玩家,腾讯在业务布局方面略显迟钝。
尽管从数年前成立腾讯车联部门到“车云一体化”,腾讯一直在提升汽车云的战略层级,但羸弱的产业端始终是其绕不开的坎。也因如此,腾讯的汽车云故事,曾一度集中于微信、互娱生态集中的C端。
只是,汽车赛道往往秉持着相对保守的产业思维模式,这也给了腾讯云反其道而行之,讲述腾讯“不造车”故事,笼络用户的机会。
在这个略显混沌的汽车云赛道,各种故事暂且都有其容身之处,腾讯此番逻辑能否说服客户,目前仍是问号。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被腾讯视作“灯塔客户”和“天使客户”的蔚来,骨子里正流着腾讯的血液——多番增持蔚来的腾讯,目前稳坐其第二大股东的位置。
汽车云,只是腾讯云在众产业端的缩影,事实上,这位互联网云巨头想要真正扎根产业,似乎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好在,正在降低“体脂率”的腾讯云,打法思维相比过去有了积极的转变。
2017年,进军政务市场时,腾讯云曾以0.01元的超低价投标,中标了某地政务云项目。这使其一度被行业钉上“不讲武德”的标签。
腾讯云彼时这套打法,是典型的终局思维——要么卷死对手,要么“竭泽而渔”,只可惜,腾讯并未形成头部垄断局面,反倒因此尽显疲态。相比之下,腾讯云当下所强调的产品化思维,及被集成方的定位,显然更加务实,也更加长远。
只是,腾讯的务实打法,或许符合云计算的演替趋势,但适用于眼下的大模型战事吗?
腾讯输怕了?
AIGC浪潮所牵动的大模型,是云计算厂商苦苦等待的新故事。
尤其是对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云厂商而言,相较于“国家队”背景出身的运营商云,其在AI技术、C端场景方面均具备优势。而这,或许将助玩家们在下一阶段逆转战局。
诡谲的是,百度、阿里疾驰抢位之际,颇爱追风的腾讯,却在“百模大战”中显得格外冷静。
财报电话会议上,刘炽平透露,腾讯的AI基础模型混元已取得良好进展,模型构建进展顺利。此外,腾讯各产品团队目前亦在着手设计一些有趣的产品。
作为参照,百度早在今年3月便已端出对标ChatGPT的大模型产品文心一言,尽管其在上线初期曾一度引发调侃,但“先声夺人”,确实为百度智能云抢得了先机。
根据百度财报,今年3月,百度智能云销售线索同比增长超过400%。此外,目前文心一言正被整合到百度所有业务中进行测试,距离接轨C端市场仅有一步之遥。相比之下,腾讯的动作不免显得迟钝与谨慎。
客观地说,面对打法花样繁多、底层逻辑尚未统一且尚存法律风险的AIGC赛道,谨慎并非坏事,毕竟就算是“奇点”,最终亦需翻越横亘在前的商业化大山。
以曾经的“App工厂”字节跳动为例,其一边宣称不做大模型,一边则同成熟的玩家合作,试图扮演“卖水人”的角色,而腾讯为QQ引入Midjourney,逻辑或与之一脉相承。
换言之,腾讯对大模型的谨慎,亦是务实的体现。只是,从云计算“退守”,到裁撤曾寄予厚望的XR业务团队,再到大模型慢人一步,腾讯似乎有些“谨慎”有余。
究其所因,腾讯或许不是不想赢,而是太怕输。这并非腾讯云一项业务滞涨所致,而是游戏帝国“裂缝”,视频号壮志未酬等因素叠加的结果。
若将腾讯视作一名德州扑克玩家,那屡遭挫折,往往会使其打法有所倾向,一种是如赌徒般自毁式的押注,不成功便成仁;另一种则是变得畏手畏脚,收紧筹码,不敢再过多下注。现阶段的腾讯,显然更像后者。
只是,商业牌局变化无常,胜负难料,自毁式的押注虽九死一生,但也曾赌出了半导体明珠ASML。而过于保守也未必是坏事,毕竟押注PICO的字节,正在XR赛道上越陷越深,及时撤退的腾讯反倒是一身轻。
腾讯当下的选择无关对错,毕竟现阶段大模型赛道内,也还没有谁真正吃到了“螃蟹”。若将时间线拉长,一味求稳,势必会失去很多想象空间。因此,在财报里将AI视为业务发展“倍增器”的腾讯,下一步将如何落子,仍然值得期待。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