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江51岁大妈发现银行"漏洞",短短一个月,卷走银行5亿巨款
大妈取钱
2014年初,浙江省某县人房小符(化名)到派出所报警。
(相关资料图)
他说自己330万元的存钱找不到了,而且这钱是存在储蓄机构。
存的时候也是自己一个人去的,卡密也没有告诉给别人。
而且卡一直在衣服内兜里没有动,更不可能是被别人取走了。
那这钱是怎么不见的呢?就这样凭空消失吗?
受害人讲述
房小符展示了他打印出来的账单,上面显示。
2013年3月8号,他存了约定期限。
但是存入的当天这部分钱就被转出去了。
直到一年后他才发现这件事。
接到房小符报案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想到。
这起个人存钱事务失踪案会引出惊动世人的银监会系列案件。
报案
警方发现这笔钱是转给了一个姓丘的储存人员。
丘某同样是本地人,方某也表示根本不认识她。
既然双方并不认识,那为什么钱又会转到对方名下呢?
而且实在令人惊讶的,不只是房小符一个人遭遇了类似情况。
就在调查的同时,相隔很远的杭某市也发生了一起关联事件。
明细
杭某市储蓄机构也向警察报案,称也有许多储存人员的钱被人悄然转出。
而且金额非常庞大,达到了九千五百万以上。
但是这部分资金的去向令人惊讶,其中的大部分也是转入了丘某的账户。
而且仅用了30天的时间就赚入了八千多万。
就在两地警方对此事并案处理的时候,又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邱某
在浙江绍某市的一家储蓄机构门口,一群储存人员同样遭受了晴天霹雳一般的打击。
他们说2014年去取钱时发现这笔钱没有了。
一位姓杨的老妇人哭的是撕心裂肺,她存了一千三百万的定期,也是一年到期了,她才发现这笔资金消失了。
和房小符的情况一样,金融卡或者存款证明都是不离身,那么钱怎么就不见了呢?
撕心裂肺的老太太
他们把储蓄机构职员团团围住,想要讨个说法。
“我们没有取过,钱怎么就没了呢?”
“就是,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你们储蓄机构今天不给个说法我们就不走了。”
“大家放心,既然你们是在我们储蓄机构存的款,我们就一定会给大家一个公道,查明真相。”
面对吵嚷声,储蓄机构职员也是一阵无奈。
讨要说法
储蓄机构也发现这些储存人员们的钱都是被人转走了,同样的,大部分也是进了丘某的私人账户。
对这个人的调查越是深入,警方就越是感到心惊。
根据统计,浙、江省两地陆续有6家储蓄机构出现了存钱事务“失踪”,总计金额高达将近5个亿。
那这个丘某到底是何方“神圣”,又是通过什么手段转走呢?
存折
这事儿的难度是相当高,涵盖了6家大小储蓄机构而且又是多个城市。
重要的是,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人们对于巨款的理解。
那这笔钱到底还能要回来吗?
警方立即就这件事展开了调查。
着急的储户
首先了解的就是那位报案的房小符。
从程序上来看,他的储蓄机构转账是合乎规范的,而且储蓄机构也出示了一份汇款凭证。
但是上面的签名及金额等字没有一项是他的笔迹。
换句话说,就是他被别人贸然代替了。
不只是他,其他受害人也是类似情况。
签名对比
这时候就有人说是储蓄机构出了内鬼。
但是在调取监控后,警方惊讶地发现,储蓄机构有内鬼这个消息确实没错,但是数字信息却是储存人员本人自己输进去的。
监控上面显示,柜员祝某拿了存款证明之后,首先做了刷折。
之后在系统里进行录入,到目前为止,一切都是符合规范,中规中矩,没有什么问题。
柜员祝某
但是就在对账单正在进行打印的时候。
祝某做了一个反常的举动,她拿着存款证明再次在卡机上过了一次。
而正常的程序是完全不用再重一遍的。
这个时候,数字信息器也是提示再次输入数字信息,客户也没有察觉,第二次输入数字信息是为了什么,就把数字信息输了进去。
这一无意识的举动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卡内的巨额存钱事务已经被转账了。
多出的动作
祝某一脸若无其事地把存款证明还给了储存人员,储存人员并不知道他的毕生储蓄已经没了。
每一笔都是用这种“简陋”的方式被瞬间转移到丘某的账户。
同样的这个操作也有一个谜点,办理大额转账的时候是需要填写汇款单的,自己要写清楚金额,签好名字,然后储蓄机构才能进行转账。
受害者们却说自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名就被伪造了。
一无所知的储户
那究竟是谁事先伪造了这些,又是怎么知道每笔存钱事务的金额呢?就算祝某有问题,可她只是一个柜员,为什么其他储蓄机构也出现了类似案例?
这场跨储蓄机构跨地区的“金钱魔术”究竟是怎么集结到一起的呢?
警方找到祝某了解情况。
邱某信息
“你为什么要再刷第二次存款证明?你知不知道你这种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我们劝你回头是岸。”
祝某此时的内心是波澜起伏,犹犹豫豫地说:“是丘某串联了这件事,在储存人员进入营业厅的时候,旁边那个穿着时髦的中年女人就是她。”
从目前情况来看,她似乎是有意把储存人员引到柜台上的。
邱某
在秘密调查了一个多月之后,警方传唤了丘某。
并通过丘某和祝某的相互补充,一个触目惊心的骗局在人们 面前缓缓展开了。
丘某是整件事情的主导,她先跟储存人员说好到储蓄机构办理存钱事务,然后买通工作人员,提前填好转账单,趁着储存人员不注意的时候把钱转走。
过程就是这么简单粗暴,但是里面隐藏的问题却很不简单。
警察分析
首先就是这么大笔的转账事务,储蓄机构难道就没有一点防范?
难道说个别工作人员被利欲熏心了,这道防线就破了吗?
事实上,储蓄机构对于大额存钱事务的交易是有授予权利的。
也就是说,一个职员无法单独完成比如大额转账,需要另一个同事进行授予权利才能完成这笔交易。
但是某些储蓄机构对这个规定却似乎执行得并不严谨。
涉案人员
祝某在走程序的时候,背后确实来了一位进行授予权利的同事。
可是她并没有看清楚祝某在做什么,也没有跟储存人员仔细核实转账事宜,就完成了授予权利。
储蓄机构的制度没有问题,是人出了问题。
就是这一两个事务员,左右了几个亿的去向。
同时
在储蓄机构这种地方,一旦人出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了。
再说了,储存人员们又是怎么听信了丘某的话,到指定的储蓄机构指定的营业部办理事务呢?
杨老太太回忆说:“当时就是两个人走过来,让我们到这边来存,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办理业务
老太太至今还浑浑噩噩的,表示不是被丘某叫来的,是被储蓄机构叫来的,“说我们这个储蓄机构有利息补贴。”
也有人收到了一条短信,“存到我们这边,会有12个点的红包。”
全部的受害人无一例外都是受到了高额返还金钱的诱惑才把钱存到储蓄机构去的。
老太太哭诉
起因是有人通过熟人找他们,说自己是储蓄机构工作人员。
只要你到我们指定的储蓄机构和柜台办理存钱事务,我们就能给到您12%到15%的年利率,而且本来的存钱事务利息还不受影响。
听上去确实很诱人,一般储蓄机构一年存钱事务利率也就3%,这一下连翻了好几倍不止。
但是话说回来,跟高收益对等的是高风险,利率都这么高了,储存人员们就没有考虑过风险吗?
伤心欲绝
他们说:“一些储蓄机构确实有类似的做法啊。”
因为随着储蓄机构的增多,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变大,有些可能是为了拉些事务,就在事务外面搞贴息。
但是在2014年9月份,银监会还有央行已经发文正式叫停了贴息存钱事务了,规定下发了。
但是和这事的初始时间可能存在一些时间差。
储户回忆
而且储蓄机构有高额贴息这样的印象,留在了一些储存人员的意识中。
所以储存人员听说只要存了钱,到储蓄机构去打印一下流水,10%的利息就能马上给到你。
意思就是存了一百万就能拿到十万,一千万就是一百万马上到手。
于是,就心动了。
储户讲述
可是,这些储存人员忘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丘某和同伙们会要求签一个特殊协议,说白了就是让他们当一段时间的瞎子。
而当警察通知他们的时候一个个都把电话挂了,认为是骗子。
受害者对于电信诈骗都很小心,可是对于放在储蓄机构里的钱是一百个放心。
签字盖章
丘某就是利用了大家对储蓄机构的信任。
目前,警方已经逮捕了包括丘某在内的七名犯罪嫌疑人。
储存人员们真正关心的是这笔钱还拿得回来吗?
几个人同流合污不代表储蓄机构这个系统就是坏的。
储蓄机构还是先垫付了这些储存人员们的钱。
这起案件也只是个案,极少数的存在。
查询信息
之后,央行做出回应,这样的事情以后杜绝它的发生。
储蓄机构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要更有效地保护存钱事务人。
同时,也要更加有效地打击社会犯罪,保护存钱事务安全。